Hyperliquid 近期爆发的 JellyJelly 事件,与其说是一场DeFi领域的狂欢,不如说是对“去中心化”神话的一次无情嘲讽。这个标榜着“无需许可”的DEX,最终却选择了最中心化的手段——操纵预言机价格,来为自己“擦屁股”。这不禁让人质疑,所谓的DeFi,究竟是解放金融的利器,还是又一场披着技术外衣的圈钱游戏?
Hyperliquid 声称此举是为了保护 HLP(Hyperliquid 的众筹做市商)的存款者利益,避免他们遭受巨额损失。但这种说法简直是滑稽至极。合着风险投资变成了稳赚不赔的买卖?HLP 的存款者难道不知道,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如果承受不了市场波动,那就别来趟这浑水。更何况,这种“保护”是以牺牲其他交易者的利益为代价的,简直是赤裸裸的强盗逻辑。
这种“为了保护用户,不得不做出艰难决定”的论调,我们在传统金融领域已经听得太多了。银行倒闭了,政府出手救助,纳税人买单。这次 Hyperliquid 的操作,本质上与此并无二致,只不过把主角换成了 HLP 的存款者而已。这种“爹味”十足的做法,与DeFi所宣扬的“自我主权”理念背道而驰,最终只会加速用户流失,让 Hyperliquid 沦为一个笑柄。
更让人玩味的是,Binance 和 OKX 在事件中的角色。这两大中心化交易所几乎是在 Hyperliquid 陷入困境的同时,宣布上线 JellyJelly 的永续合约。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一场精心策划的“狙击”。
诚然,交易所上线新的合约品种是常态,但选择在如此敏感的时间点上线 JellyJelly,无疑是对 Hyperliquid 的一次精准打击。这就像是两头饿狼闻到了血腥味,迫不及待地想要分一杯羹。
这种中心化交易所之间的权力游戏,在加密货币领域早已司空见惯。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他们无所不用其极。从上线各种“土狗”项目,到操纵市场价格,再到如今的“趁你病,要你命”,中心化交易所的逐利本性暴露无遗。
这与DeFi所追求的“公平、透明、开放”的理念形成了鲜明对比。DeFi 本应是一个没有中心化权威、没有权力寻租的空间,但现实却是,中心化交易所依然掌握着巨大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左右一个DeFi项目的生死。这种反差,无疑是对DeFi理想主义的一次沉重打击。
Hyperliquid 事件暴露的另一个问题是,所谓的“去中心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幻觉。虽然 Hyperliquid 号称是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但其核心的验证者却掌握着极大的权力。
验证者负责维护区块链网络的运行,对交易进行验证和确认。在 Hyperliquid 中,验证者还掌握着预言机价格的控制权,这使得他们可以人为地调整价格,从而影响市场的走向。
这种权力集中,无疑给作恶提供了可能。在 JellyJelly 事件中,Hyperliquid 的验证者投票决定操纵预言机价格,本质上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为 HLP 的存款者谋取私利。这种行为,与中心化机构的权力寻租并无二致。
更令人担忧的是,Hyperliquid 的验证者数量相对较少,且其身份往往不为人所知。这使得验证者的权力更加集中,也更加难以监督。如果验证者串通一气,操纵市场,那么普通用户将毫无抵抗之力。
这种验证者权力集中的现象,在许多DeFi项目中都普遍存在。许多DeFi项目虽然号称“去中心化”,但其核心的治理权却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种“假去中心化”,最终只会让DeFi沦为少数人的游戏,与“普惠金融”的初衷渐行渐远。
HLP 机制是 Hyperliquid 的另一个争议点。HLP 旨在为 Hyperliquid 提供流动性,让交易者可以随时进行交易。但 HLP 的运作方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HLP 的资金由用户存入 ETH,然后由 Hyperliquid 团队将这些 ETH 分配到不同的资产中进行做市。这种资产分配由链外算法决定,用户需要信任 Hyperliquid 团队的专业能力。
问题在于,HLP 的用户实际上并不知道 Hyperliquid 团队是如何进行资产分配的。他们无法了解 HLP 的风险敞口,也无法评估 HLP 的潜在收益。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 HLP 的用户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更令人担忧的是,Hyperliquid 在 HLP 的风险管理方面似乎存在着明显的缺陷。JellyJelly 事件表明,HLP 缺乏有效的头寸限制和未平仓合约上限,这使得 HLP 容易受到恶意攻击。
Hyperliquid 通过操纵预言机价格来“保护” HLP 的存款者,实际上是将 HLP 的风险转嫁给了其他交易者。这种做法,无疑是对 HLP 机制的滥用。
HLP 本应是一个风险共担的机制,让用户可以通过提供流动性来获得收益。但 Hyperliquid 的操作,却让 HLP 沦为了一个利益输送的工具,将风险转移给他人,而将利益留给自己。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也破坏了用户对 Hyperliquid 的信任。
近期,围绕基因数据上链的讨论甚嚣尘上。Say Foundation 提议通过代币门槛来保护基因数据,乍一听似乎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解决方案,但仔细推敲,却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将基因数据这种极其敏感的个人信息搬到区块链上,本身就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行为。基因数据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状况,还涉及到家族遗传、潜在疾病风险等隐私信息。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Say Foundation 提出的代币门槛,更是让人疑虑重重。这种机制本质上是将基因数据的访问权与代币持有量挂钩,这意味着,只有拥有足够代币的人,才能访问这些数据。
这无疑会将基因数据变成一种“特权商品”,让富人可以利用这些数据为自己谋利,而穷人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基因信息被他人利用。这与区块链所宣扬的“人人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
更令人担忧的是,代币的价格是会波动的。如果代币价格暴涨,那么基因数据的访问门槛也会随之提高,最终可能导致只有极少数人才能访问这些数据。这种极端情况,无疑会将基因数据变成一种“垄断资源”,让少数人拥有控制整个基因信息的能力。
DeSci(去中心化科学)的概念近年来备受追捧,但其背后的逻辑却经不起推敲。DeSci 试图通过区块链技术来解决科学研究中的信息不对称、数据垄断等问题,但其效果却往往适得其反。
将基因数据上链,并声称“让用户拥有自己的数据”,这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却是一种幻觉。用户即使拥有了数据的“所有权”,也无法真正控制数据的用途。
一旦数据被上传到区块链上,就会被永久记录,无法删除。这意味着,即使用户改变了主意,也不可能将数据从区块链上彻底清除。
更重要的是,区块链的匿名性使得用户很难追踪数据的流向。即使自己的数据被滥用,用户也难以找到责任人,更无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DeSci 的支持者往往将区块链视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但他们却忽略了,区块链并不是万能的。在某些情况下,区块链技术反而会加剧隐私泄露的风险。
与其将希望寄托于 DeSci 这种不靠谱的概念,不如加强对基因数据的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隐私保护法律,让用户可以真正掌控自己的基因信息。
稳定币作为加密货币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监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华盛顿的政客们似乎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纷纷推出各自的稳定币监管法案,试图在这一新兴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稳定法案》(The Stable Act)由民主党议员提出,旨在将稳定币发行商纳入银行监管体系,要求其获得银行牌照,并接受美联储的监管。这一法案的出发点在于保护消费者,防止稳定币发行商挪用用户资金,引发金融风险。
然而,《稳定法案》却遭到了加密货币行业的强烈反对。批评者认为,这一法案过于严苛,会将稳定币扼杀在摇篮里。他们认为,要求所有稳定币发行商都获得银行牌照是不现实的,这会大大提高稳定币的发行门槛,扼杀创新。
与此同时,共和党议员也提出了自己的稳定币监管法案,名为《天才法案》(The Clarity for Digital Tokens Act)。这一法案相对宽松,旨在为稳定币发行商提供一个更加清晰的监管框架,鼓励创新。
《天才法案》主张将稳定币视为一种数字商品,而非证券,因此无需接受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监管。这一法案受到了加密货币行业的普遍欢迎,被视为是对稳定币发展的一种积极信号。
《稳定法案》和《天才法案》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监管思路。前者倾向于将稳定币纳入现有金融体系,进行严格监管;后者则倾向于为稳定币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鼓励创新。
究竟哪种监管思路能够最终胜出,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稳定币监管的未来将对整个加密货币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稳定币的崛起,不仅引发了监管之争,也对传统的银行体系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稳定币的便捷性和低成本,使其在跨境支付、小额交易等领域具有明显的优势。
传统的银行体系,手续费高昂、交易速度慢,在数字化时代已经显得格格不入。而稳定币则可以实现快速、低成本的跨境支付,无需经过繁琐的中间环节。
更重要的是,稳定币可以为那些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群体提供金融服务,实现普惠金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银行服务普及率较低,大量人口无法享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而稳定币则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便捷、安全的支付和储蓄方式。
稳定币的崛起,或许会迫使美联储接受一个他们抗拒了 20 年的金融理念,那就是窄银行(Narrow Banking)。窄银行是指只从事存款和投资于安全资产的银行,不提供贷款等高风险业务。
稳定币的运作方式与窄银行非常相似。稳定币发行商将用户存入的资金用于购买国债等安全资产,然后发行与美元挂钩的稳定币。这种模式可以有效降低金融风险,保障用户资金的安全。
如果稳定币能够获得广泛应用,那么传统的银行体系可能会面临巨大的冲击。稳定币可能会蚕食银行的存款业务,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这或许是传统银行体系极力抵制稳定币的原因之一。
稳定币的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但它无疑是挑战传统金融体系的一把利刃。## HLP 存款:一场关于信心的豪赌
Hyperliquid 的 JellyJelly 事件,无疑是对 HLP 存款者的一次重大考验。事件发生后,HLP 的存款额大幅下降,这反映了市场对 Hyperliquid 信心的一次崩塌。
那么,HLP 的存款在未来会如何发展呢?是会逐渐恢复,还是会继续下降,甚至彻底归零?这成了一场关于信心的豪赌。
一种观点认为,HLP 的存款会逐渐恢复。理由是,Hyperliquid 已经采取了措施,修复了 HLP 机制中的缺陷,提高了风险管理能力。此外,Hyperliquid 通过操纵预言机价格来“保护” HLP 的存款者,也可能会让一些人认为 HLP 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投资。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HLP 的存款会继续下降,甚至彻底归零。理由是,JellyJelly 事件已经严重损害了市场对 Hyperliquid 的信任。许多人认为,Hyperliquid 的去中心化只是一个幌子,其核心的治理权仍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此外,Hyperliquid 通过操纵预言机价格来“保护” HLP 的存款者,也可能会让一些人认为 Hyperliquid 缺乏公平性,不愿意继续在该平台上进行交易。
究竟哪种观点能够最终胜出,目前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HLP 的存款未来将取决于市场对 Hyperliquid 的信心。如果 Hyperliquid 能够重建市场信任,那么 HLP 的存款可能会逐渐恢复。反之,如果 Hyperliquid 无法重建市场信任,那么 HLP 的存款可能会继续下降,甚至彻底归零。
在 Hyperliquid 陷入困境之际,一些“投机者”却从中嗅到了机会。他们或许正在悄悄地从破碎的金库中赚取收益,就像鬣狗在狮子吃剩的残骸中寻找食物一样。
Memecoin 爱好者可能会趁机炒作 JellyJelly,试图从中获利。虽然 JellyJelly 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但 Memecoin 爱好者却可以通过炒作来吸引眼球,制造 FOMO(Fear of Missing Out)情绪,从而推高代币价格。
Olympus DAO 等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可能会利用其资金优势,在 Hyperliquid 上进行套利交易。Olympus DAO 拥有大量的资金储备,可以利用这些资金在不同的交易平台之间进行套利交易,从而赚取利润。
当然,这些“投机者”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Memecoin 的价格波动剧烈,很容易出现暴涨暴跌的情况。而 Olympus DAO 的套利交易也可能面临市场风险,导致亏损。
但对于那些敢于冒险的人来说,Hyperliquid 的危机可能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们或许能够从中获利,成为这场混乱中的赢家。
总而言之,Hyperliquid 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无论是 HLP 的存款,还是 Memecoin 的炒作,亦或是 Olympus DAO 的套利交易,都取决于市场的情绪和投资者的信心。在这场关于信心的豪赌中,谁能笑到最后,让我们拭目以待。
Tarun,这位加密货币领域的“毒舌”评论员,向来以其犀利的观点和毫不留情的批评而闻名。对于 Hyperliquid 的 JellyJelly 事件,他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以嘲讽的机会。
在 Tarun 看来,JellyJelly 事件不仅暴露了 Hyperliquid 的机制缺陷,也反映了 Hyperliquid 的品牌定位问题。他甚至表示,”被 MobileCoin 击垮的感觉比被 JellyJelly 击垮要好”。
MobileCoin 至少试图成为一个“真正”的项目,尽管最终失败了。而 JellyJelly 则更像是一个风险投资家的笑话,一个纯粹的投机工具。
这种评价可谓是一针见血。Hyperliquid 将 JellyJelly 这种毫无价值的 Memecoin 列为交易品种,本身就充满了黑色幽默。这似乎是在暗示,Hyperliquid 并不在意项目的质量,只要能吸引流量,增加交易量,就可以不择手段。
这种品牌定位,或许能够吸引一些追求刺激的投机者。但对于那些真正关注DeFi价值的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劝退。
Tarun 的批评也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DeFi 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是无底线的投机,还是有价值的创新?是追求短期利益,还是追求长期发展?
Hyperliquid 的 JellyJelly 事件,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反面教材,提醒DeFi从业者,不要为了追求流量而迷失方向,而应该坚持价值导向,为用户提供真正有用的服务。
Hyperliquid 的 JellyJelly 事件,起因于一个交易者在 JellyJelly 上开设了一个价值 800 万美元的空头头寸。这相当于当时 JellyJelly 流通市值的 50%,是一个非常大的空头头寸。
随后,这位交易者抬高了 JellyJelly 的现货价格,导致自己被强制平仓。这种“自杀式”的操作,让人匪夷所思。
为什么这位交易者要强迫自己被平仓?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一种猜测是,这位交易者与 Hyperliquid 团队存在某种关联。他开设空头头寸,并抬高价格,是为了引发空头挤压,让 Hyperliquid 可以顺势操纵预言机价格,为 HLP 的存款者谋取利益。
另一种猜测是,这位交易者是一个恶意攻击者。他开设空头头寸,是为了测试 Hyperliquid 的风控能力,并伺机发起攻击。
无论是哪种猜测,都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Hyperliquid 的机制存在漏洞,容易受到恶意攻击。
在 Hyperliquid 陷入困境之际,OKX 和 Binance 的“助攻”更是让事件变得扑朔迷离。
当市场意识到 Hyperliquid 或其 HLP 正在大规模做空 JellyJelly 时,OKX 和 Binance 宣布将在 24 小时内上线 JellyJelly 的合约交易。
这种“巧合”,很难让人相信只是一个意外。更合理的解释是,OKX 和 Binance 趁机落井下石,试图削弱 Hyperliquid 的实力。
OKX 和 Binance 都是中心化交易所的巨头,拥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实力。它们上线 JellyJelly 的合约交易,无疑会加剧市场的波动,让 Hyperliquid 的处境更加艰难。
这种交易所之间的战争,在加密货币领域屡见不鲜。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它们不惜采取各种手段,甚至牺牲用户的利益。
在 JellyJelly 事件中,Hyperliquid 的“神操作”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为了“保护” HLP 的存款者,Hyperliquid 的验证者投票决定将 JellyJelly 下架,并通过人为调整预言机价格的方式,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水平强制平仓了该头寸。
这种操纵预言机价格的行为,无疑是对去中心化理念的公然践踏。预言机的目的是为区块链提供真实的市场价格,而 Hyperliquid 却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为地篡改了价格。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其他交易者的利益,也破坏了市场对 Hyperliquid 的信任。
Hyperliquid 的解释是,他们是为了防止 HLP 遭受更大的损失,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但这种解释显然无法令人信服。
Hyperliquid 的行为,与其说是“自救”,不如说是对权力的一次滥用。
JellyJelly 事件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 Hyperliquid 机制设计缺陷的必然结果。
Hyperliquid 的 HLP 机制,旨在为平台提供流动性,但其运作方式却存在着诸多问题。HLP 的用户无法了解 HLP 的风险敞口,也无法评估 HLP 的潜在收益。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 HLP 的用户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Hyperliquid 在 HLP 的风险管理方面似乎存在着明显的缺陷。HLP 缺乏有效的头寸限制和未平仓合约上限,这使得 HLP 容易受到恶意攻击。
此外,Hyperliquid 的预言机机制也存在漏洞。预言机是为区块链提供真实市场价格的关键组件,但 Hyperliquid 的预言机却容易受到人为操纵。
这些机制设计缺陷,就像阿喀琉斯之踵一样,成为了 Hyperliquid 的致命弱点。
Hyperliquid 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去中心化交易所,但 JellyJelly 事件却暴露了其“去中心化”的虚伪性。
Hyperliquid 的验证者掌握着极大的权力,可以人为地调整预言机价格,从而影响市场的走向。这种权力集中,与去中心化的理念背道而驰。
更令人担忧的是,Hyperliquid 的验证者数量相对较少,且其身份往往不为人所知。这使得验证者的权力更加集中,也更加难以监督。
Hyperliquid 的治理机制也存在问题。HLP 持有者可以通过投票来影响预言机价格,这意味着 HLP 的利益可以直接影响市场的走向。
这些问题表明,Hyperliquid 的去中心化只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表演。其核心的治理权仍然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普通用户并没有真正的参与权。
这种“假去中心化”,最终只会让 Hyperliquid 沦为少数人的游戏,与“普惠金融”的初衷渐行渐远。
Tarun 在分析 JellyJelly 事件时,指出了 Hyperliquid 机制设计中一个根本性的缺陷:无法拒绝特定订单。
他将 Hyperliquid 的 HLP 机制与自动做市商(AMM)进行类比,指出 AMM 的机制不允许拒绝订单。就像 Uniswap v2 和 v3 一样,Hyperliquid 的 HLP 无法选择接受或拒绝特定类型的订单。
这种机制缺陷,使得 HLP 无法避免成为恶意攻击的目标。攻击者可以利用 HLP 的机制漏洞,通过大量买入或卖出,来操纵市场价格,从而获利。
Tarun 认为,如果 HLP 能够区分第三方强制平仓的头寸,市场就可以根据这些头寸的实际价值进行定价,而 HLP 就不必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Tarun 深入分析了 HLP 的运作逻辑,指出其运作方式建立在对 Hyperliquid 团队的信任之上。
HLP 的用户将 ETH 存入 HLP,然后由 Hyperliquid 团队将这些 ETH 分配到不同的资产中进行做市。这种资产分配由链外算法决定,用户需要信任 Hyperliquid 团队的专业能力。
这种模式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但也增加了用户的风险。HLP 的用户无法了解 HLP 的风险敞口,也无法评估 HLP 的潜在收益。他们只能盲目地信任 Hyperliquid 团队。
Tarun 认为,Hyperliquid 在机制设计上犯了一些错误,比如没有设置头寸限制、未平仓合约上限等。这些限制本可以缓解 JellyJelly 事件的影响。
Tarun 批评 Hyperliquid 的策略缺乏透明度。
HLP 的策略实际上是由 Hyperliquid 团队在链外运行的,而不是在链上公开透明地执行。这使得用户无法了解 HLP 的具体运作方式,也无法验证其是否按照承诺的方式运行。
Tarun 指出,Hyperliquid 的大部分代码并未开源,用户只能获得二进制文件,无法查看源代码。此外,系统的许多设置也不够清晰透明。
Tarun 认为,Hyperliquid 提供的机制保证,与用户在其他协议中期望的透明度存在差异。在其他协议中,用户可以清晰地了解策略的运行逻辑,尽## HLP 救助:合理还是错误?
Robert,另一位加密货币评论员,对 Hyperliquid 救助 HLP 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判。
他认为,在平台的风险参数失控后试图解决市场问题是一回事,但通过人为干预以让 HLP 池获利的方式平仓,就显得不合适了。
Robert 指出,在合约市场中,一方的获利通常意味着另一方的亏损。在 JellyJelly 事件中,Hyperliquid 团队和验证者似乎错误地选择了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HLP 流动性提供者本应承担风险。如果清算成功,他们会获利;如果失败,他们就得接受亏损。而 Hyperliquid 的平仓操作却让 HLP 获利,这意味着其他市场参与者遭受了损失。
Robert 认为这违背了市场的公平原则。即使要干预价格,也不应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价格。更令人困惑的是,他们选择的价格甚至低于事件开始时的市场价格,显然是为了让自己成为赢家。
Tom,第三位评论员,质疑 HLP 作为 Hyperliquid 平台上的“官方资金池”所享有的特权地位。
他指出,HLP 只是其中一个资金池,用户还可以选择其他资金池并运行不同的链下策略。HLP 的定位是 Hyperliquid 的“官方资金池”,但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创建资金池。
因此,大多数人不会假设 HLP 会享有任何特殊待遇。然而,JellyJelly 事件却让人觉得 HLP 获得了某种优待。
Tom 将此事件与传统合约交易平台的“损失社会化”或“自动去杠杆化”机制进行比较,但认为两者并不相同。在传统机制中,当市场整体低于保证金水平时,交易平台会冻结头寸,将损失均摊到保险基金中。而 JellyJelly 事件中,HLP 的亏损状态仅仅通过人为干预得到了弥补,Hyperliquid 本身并未面临违约风险。
Tom 质疑,为什么 HLP 能作为交易平台的优先流动性提供者?如果 HLP 操作失败,为什么会得到救助?
更令人担忧的是,HLP 持有者通过治理投票决定了这次救助的价格,也就是间接给自己带来了利润。
HLP 持有者可以将投票权委托给一个验证者,而验证者控制着预言机的价格。这意味着,HLP 持有者实际上是通过治理间接参与了投票,并决定了对自己有利的价格。
这种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做法,显然是不公平的。HLP 持有者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而牺牲了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这种行为进一步暴露了 Hyperliquid 的去中心化虚伪性。其治理机制存在缺陷,容易受到利益集团的操纵。
Haseeb,一位加密货币分析师,对其他交易所上线 JellyJelly 合约对 Hyperliquid 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他指出,如果 Binance 想要上线现货市场,他们需要采购实际的现货库存,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但上线合约市场比现货市场更快,因为合约市场不需要实际的现货库存。只要有足够的需求,用户就可以开始交易合约,而无需立即调整现货价格。
因此,对于那些想要尽快打压 Hyperliquid 的交易所来说,上线合约市场是更快捷的方式。
Tarun 认为,其他交易所上线 JellyJelly 合约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资金费率的动态变化。
在 JellyJelly 事件中,资金费率在短时间内飙升了 300%,导致市场极度不稳定。
Tarun 认为,如果其他交易所上线 JellyJelly 合约,并提供更高的资金费率,那么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交易者参与其中,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
Haseeb 总结认为,Binance 和 OKX 上线 JellyJelly 合约的真实目的是迫使 HLP,而不是 Hyperliquid 本身,陷入资不抵债的境地。
他认为,这种行为非常激进,类似于 CZ 之前对 FTX 的做法。
Haseeb 指出,Hyperliquid 的行为隐## HLP 经济模型:股权还是债权?
Tarun 认为,HLP 更像是一个债权工具,因为它通过向存款人募集资金来进行操作。
他将 HLP 与 Jupiter 和 GLP 这样的协议进行比较,认为这些协议明确是借贷协议,它们通过这种方式收取费用。而 HLP 则是通过费用和价差来盈利。
Tarun 认为,如果 HLP 违约,比如在 JellyJelly 事件中,那么存款人会拥有优先索赔权。
因此,Tarun 认为 HLP 更像是债权持有人,而 HYPE 才是真正的股权工具,因为 HYPE 是能够控制预言机等关键机制的核心资产。
Haseeb 则反驳认为,从市场运作的角度来看,HLP 的投资者实际上获得了所有的利润。所以它更像是股权,而不是债权。
他指出,做市商使用用户存入的 USDC 在不同市场进行交易,而且用户最终会获得所有的收益,所以这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债权。
Tom 认为,HYPE 代币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JellyJelly 事件让人## 风险隔离:交易平台与做市商
Robert 呼吁,应该在 FTX 事件后吸取教训,交易平台和类似对冲基金的实体(比如那些在交易平台内部进行专有做市交易的团队)应该完全分开,这样才能避免利益冲突。
他认为,交易平台应该专注于提供交易服务,而不是自己参与做市交易。如果交易平台自己参与做市交易,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利益冲突,损害用户的利益。
Tarun 则辩护认为,Hyperliquid 的机制与 FTX 有很大的不同。在 Hyperliquid 上,用户可以随时查看 HYPE 和 HLP 的每一笔交易,并随时提取资金。这种透明性使得它更容易被监督。
他认为,只要机制足够透明,那么交易平台自己参与做市交易并## JellyJelly:一场资本的闹剧?
Tarun 调侃说,被 MobileCoin 击垮的感觉比被 JellyJelly 击垮要好。MobileCoin 至少试图成为一个“真”项目,而 JellyJelly 更像是一个风险投资者的笑话。
这种说法辛辣而讽刺,揭示了 JellyJelly 本质上的空洞和投机性。
Haseeb 担忧,在 JellyJelly 事件之后,大家可能会认为 HLP 和 Hyperliquid 是紧密相连的。这可能会导致第三方做市商或流动性提供者减少在 Hyperliquid 上的活动,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与 HLP 处于同一竞争水平。
他认为,如果第三方做市商减少,那么 Hyperliquid 的流动性可能会下降,从而影响平台的交易体验。
Tarun 预测,HLP 存款的未来走向存在两种可能性。
一种可能性是,因为被视为类似保险的产品,所以资金会流入 HLP。另一种可能性是,由于## SEI 收购 23andMe:一场豪赌还是拯救?
SEI 协议宣布他们正在进行一项迄今为止最大胆的 DeFi 投资:收购 23andMe,这家最近申请破产的基因公司。
SEI 基金会计划保护 1500 万美国人的基因隐私,并确保这些数据在未来几代人的安全。他们计划将 23andMe 的数据迁移到 SEI 链上,通过区块链的加密技术将数据所有权还给用户,让用户决定如何货币化自己的数据,并分享收益。
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人们质疑:区块链真的能解决基因隐私问题吗?
Tarun 质疑,SEI 的团队中是否有人真正了解隐私保护技术。他怀疑,这只是一个想要花费大量区块链资金的团队,他们的做法甚至比那些单
圣阳股份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山东国惠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发展投资...
智通财经APP讯,凯撒旅业(000796.SZ)公告,公司将于202...
君圣泰医药-B(02511.HK)近日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联席公司秘书...
近期Cardano(ADA)价格暴涨270%,背后推手是大量鲸鱼的...
一位顶级专家预测,如果以太坊(ETH)达到10,000美元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