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险这块蛋糕,看起来香甜诱人,但吃到嘴里却未必那么回事。数据摆在那里,2024年保费收入高达1409亿元,风险保障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6万亿元。但遮羞布一掀开,赫然是57亿元的承保亏损。更讽刺的是,2795个承保车系中,竟然有137个赔付率超过100%。这说明什么?说明现有新能源车险的定价机制,根本就是一团乱麻!险企们看似赚得盆满钵满,实际上却是在玩一场击鼓传花的危险游戏,稍有不慎,就会被高昂的赔付率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别光盯着新能源汽车销量一路高歌猛进,背后的暗疮脓包更值得警惕。
面对如此窘境,降低赔付率和综合成本率,自然成了悬在所有险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尤其是那些占据车险市场九成份额的大中型财险公司,他们的想法和探索,更是牵动着整个行业的神经。业绩发布会上,大佬们给出的答案,看似充满信心,实则各怀鬼胎。说白了,谁都想在新能源车险这片蓝海里分一杯羹,但谁也不想成为那个被割韭菜的冤大头。问题是,在数据、技术、渠道等资源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中小险企又该如何虎口夺食?这场新能源车险的盛宴,最终会不会演变成一场巨头之间的内卷和厮杀?值得深思。
行业头部机构们,总是喜欢用乐观的数据来描绘未来的美好蓝图。什么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50%,什么保费占比不断提高,听起来确实振奋人心。但仔细推敲这些数据,却发现其中充满了水分和猫腻。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是事实,但有多少是靠政策补贴硬撑起来的?有多少是消费者真正出于需求而购买的?一旦补贴退坡,市场需求降温,这些看似光鲜的数据,会不会瞬间被打回原形?头部机构们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些潜在的风险,一味地鼓吹市场前景,难免有“报喜不报忧”之嫌。
人保财险总裁于泽预测2025年新能源车险保费规模将达到1540亿元至1800亿元,中国太平集团副总经理朱捷更是大胆预测将达到1900亿元。这些数字听起来很诱人,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政府工作报告的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但政策导向并不等同于市场需求。更何况,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未来的增长空间必然会受到限制。如果过度依赖政策红利,而忽视了市场本身的规律,那么新能源车险的未来,恐怕并不像他们描绘的那么乐观。
人保财险声称要将他们的“人保分”免费分享给国内的中小保险公司,以此来提升行业新能源车险发展水平。这话听起来很高尚,但背后却隐藏着更深的算计。要知道,“人保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庞大的客户规模和丰富的数据信息。这种数据优势,是中小保险公司在短期内无法企及的。人保财险此举,看似是分享,实则是巩固其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进一步拉大与中小保险公司之间的差距。所谓的“免费分享”,不过是人保财险构建行业壁垒,收割市场份额的另一种手段罢了。
太保产险则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建立垂直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和集中化的理赔模式来降低成本。这种做法,看似提高了效率,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集中化的理赔模式,必然会导致理赔标准的统一化和流程的标准化。而这种标准化,往往会牺牲消费者的利益。保险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可能会采取各种手段来压缩理赔金额,甚至无理拒赔。表面上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实际上却是将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
新能源车险赔付率居高不下,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成本实在太高了。这背后是新能源汽车行业畸高的零整比,以及车企对于售后维修市场的绝对控制权。车企利用其技术优势和配件渠道,人为地抬高了维修成本,让消费者不得不为高昂的维修费用买单。而保险公司为了控制赔付率,又不得不提高保费,最终受损的还是消费者。这种不合理的产业链结构,已经严重阻碍了新能源车险的健康发展。车企的傲慢和贪婪,正在透支整个行业的未来。
监管机构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试图通过降低维修使用成本和创新优化车险供给来打破行业困局。但这份指导意见,能否真正落到实处,还有待观察。降低维修成本,需要打破车企的垄断,引入更多的竞争者。创新优化车险供给,需要保险公司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设计出更加合理和人性化的产品。但这些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需要监管部门拿出更大的决心和魄力。如果只是隔靴搔痒,那么这份指导意见,最终也只能沦为一纸空文。
圣阳股份发布公告,控股股东山东国惠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与山东发展投资...
智通财经APP讯,凯撒旅业(000796.SZ)公告,公司将于202...
君圣泰医药-B(02511.HK)近日发布公告,宣布公司联席公司秘书...
近期Cardano(ADA)价格暴涨270%,背后推手是大量鲸鱼的...
一位顶级专家预测,如果以太坊(ETH)达到10,000美元的宏伟目标...